最近除了“碳中和”之外,动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很火的话题。
数字化转型其实由两个词构成,一是数字化,二是转型。这两个词一组合,就很有意思,带来不同的语境:是转型成为一家数字化企业?还是企业转型过程中发挥数字化的价值?抑或是企业出产事务立异的数字化?
我看了一些动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案,也和一些动力企业相关的人员进行了交流,大家看法不尽相同,最常见也是最模糊的一种答案是:似乎上述三者皆而有之吧。另一种常见的想法便是:对不熟悉的东西,尽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简化完成——那便是搞数字化、信息化的项目,比方装传感器。
境地一、数字化的连接
不少人理解的动力企业数字化转型,便是数字化技能的应用,主要便是设备的数字化、物联化、自动化。最典型的便是主设备状况在线监测体系,或者是一二次融合的设备应用,把原先的哑设备、傻设备,变成一种能够自我感知、自我诊断、能够和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化设备,并且构建起一整套采集物联通讯架构。
但是设备本体的数字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,真的就能完成企业需求的“数字化转型”么?我觉得未必。
比方主设备的状况感知,背后的理论是“状况检修”和“猜测性维护”,即企业出产设备从方案检修,到根据实时的状况数据去制定检修方案,再到根据历史的状况和其他数据,提出未来的检修方案。
设备本体的状况数据,只是状况检修和猜测性维护的一部分数据而已,那么企业是不是打通了台账数据、作业数据、实时控制数据、状况数据、故障数据和方案数据,并且构建起相应的分析和方案决策模型,就成为要害。
不少状况监测体系,只停留在状况的监测,然后做一些简略的参数告警和阈值告警,其实背后便是缺乏整体的数据模型打通,比方没有把人的作业数据(比方台账、历史检修记录)和设备的数据给贯穿起来。
所以数字化的连接到一定阶段,必然进入第二重境地。
境地二、数字化的流程
所谓数字化的流程,便是一有模型,二数据流动,三有流程贯穿人和设备。做到这三点,看似简略,实际上是十分不容易的,困难并不仅仅在于技能自身。
数字化的本质是一种权利重构。很多人看到了技能的数字化,却忽视了安排的数字化。举个例子,经常由IT部门去主导的数字化流程,一般遇到的便是“部门之墙”,IT部门说要搞数据集中,一致设备标签和设备台账,不同的部门之间,集团总部和二三四五级部门安排之间,一定遇到各种壁垒,最后一般便是IT部门成为小媳妇,各个婆婆都不合作,数字化不了了之。
数字化的本质便是一种权利的重构,或者叫做“制信息权”的再分配。原来每个部门自己建“烟囱”,现在需求完成“模型一致”、“数据共享”、“数据流动”,那么谁来主导这个事情,谁又愿意把本来隐秘的内部信息变成公开的数据,大家都在衡量丢失与收益。
某发电集团,至今为止省公司拿不到三级单位(比方电厂)的中心数据,想搞省公司一致出产平台,一直被各电厂抵制至今,更不用说集团总部问省公司要真实数据了。
国网信息化之所以能走在各动力集团前列,当年“三集五大”是根本原因,便是把安排权利进行重新分配。
当然,除了上述的“央-省-地”三级纵向信息权的分配,还有跨部门的横向信息权分配问题。比方电网搞的“营配贯穿”。我和移动运营商聊这个“前沿的数字化事务”,他们对此只是微微一笑:曾经移动的出产体系叫做OSS(运营管理体系),移动的营销体系叫做BSS(客户管理体系),我们二十年前就基本完成了BOSS一套打通了。
对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下的移动运营商而言,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,营销和出产都必须服从市场价值,所以BSS和OSS打通是十分天然的。营配贯穿本质上还是一个管理问题,不是什么技能前沿。
所以到了数字化的流程这个境地,就触及到了企业安排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跨部门数字化,开放化,透明化,更触及到了企业深层的利益架构调整问题。不去触及这些跨部门的安排立异,流程数字化是无法达到的。
境地三、数字化的事务
如果企业能够跨越“部门之墙”,接下来的一重境地便是推出新的数字化事务。动力企业传统的产品便是动力,比方发电和电网企业卖电,热力公司卖热,燃气公司卖燃气。
企业的资产投资、安排架构、安排文化都是为大规模、安全可靠的提供动力产品而设计的。比方电这个商品,100多年了,其产品形状、客户体验、质量属性都几乎没有发生过变革,所以企业的安排形状和事务形状也基本上没变化——比方收电费这个事情,从曾经的上门收电费(走收),到柜台缴费(坐收),再到银行代扣,再到今天的支付宝缴费,其事务本质没有发生变革,100年前也是这么收电费的。从上门收电费到支付宝收电费,你只能说它是流程自身数字化了,但是不能说这个事务是立异的,因此是第二重境地的数字化。
这也是为啥我觉得现在电网企业搞的PMS3.0、营销2.0无法上一个台阶——本质上是境地二,你再怎样折腾也便是境地二,即使以后你整个机器人收电费的营销6.0也是如此。
郭靖当年练降龙十八掌,内力不够支撑他上一个境地,被爱吃鸡的洪七公嘲笑,也是类似的苦恼。直到他真正把握了“九阴真经”的内功心法,一招亢龙有悔就基本上打遍天下了,上了一个境地。
所谓数字化的事务,个人以为其特点在于:
1、一定是价值导向的事务。对设备管理,便是以“降本增效”的管理价值为方针,对客户营销,便是以市场化的客户价值为导向的。数字和数据都是为价值服务的。
2、价值闭环的。不仅仅是价值导向,更是价值闭环的事务。经常有朋友问,数字化如何在综能服务里完成?我的观点是,数字化不是方针,而是手法,方针是帮助客户完成价值,并且通过服务去闭环这个价值。你光有电表数据没用,你怎样通过营销+服务+IT,把它变成一个双赢的生意,这才是中心。说说容易,做起来何等艰难。
3、数据驱动的。数字化对新事务来说,不是简略的把数字变成东西,那种以为把数据像羊肉串相同串起来,然后卖给客户的“卖数据”,我以为是根本行不通的——至少互联网从来没有把这个当成一个可盈余的生意,更别说这背后触及多么复杂的隐私保护问题。互联网企业通过数据知道你的喜好,给你个性化的推荐,并且通过电商销售完成数据价值闭环。这才是数据驱动应该有的样子,是数据驱动事务立异,不是把“卖数据”自身当成事务立异。所以某电网公司出台的“数据资产定价办法”,背后便是对数据驱动事务立异的一种不理解。
境地四、数字化的生态
企业数据驱动的事务立异走到一定程度,一定会走不下去。你的数据给谁创造了价值?往往这个价值是外部的,比方电网企业给银行提供征信数据,银行拿它规避了信贷风险,这个收益是巨大的,但是给电网的钱只是少少一点点。
那么电网必定会想,要是能多分一点就好了。
所以这种“多分一点”的思维再往前走,那便是一种如何构建“分享共赢”的跨安排架构——生态型经济的问题了。
如果电网能和银行再深入合作,比方电网担任给银行去跑中小客户,电网还担任帮助银行寻找优质的项目,帮助银行筛选客户,甚至把企业信贷收回和电费收回打捆,电网不是卖数据,而是和中小企业、银行之间构建起一种新式营销事务—信贷渠道事务—数据共享服务事务。帮助银行去降低中小客户的信贷成本,与网商银行展开线下竞争。这便是一种打破安排壁垒的数字化生态了。
这需求电网、银行,乃至被服务的中小企业都打破自身的安排壁垒,就像淘宝打破了物流、蚂蚁金服、中小卖家和广阔卖家之间的巨大信息壁垒相同,物流内部的快递信息对淘宝是开放的,蚂蚁金服根据卖家的销售数据和现金流水,给与个性化的借呗服务,给与买家以花呗信贷,最终激活整个电商的盘子。
这才是数字化生态的中心——以数据为轴线,构建起打破安排壁垒的超安排生态。当你的事务边界已经彻底模糊了你的安排边界,生态就构建起来了。李佳琦不是抖音的员工,但是他给抖音带来的商业价值,比抖音任何员工高得多,我以为这种开放式的跨安排立异是中心。
至少目前我以为电网企业还很难去打破这种安排边界——你让电网营销人员帮着银行卖信贷,拿银行的提成?这好像不现实吧。
但是我以为市场化的综合动力服务总会走到这一天的,难道帮着中小企业找过桥借款不能成为综合动力服务的一部分么?我曾经和IBM的员工聊天,他们说IBM连马桶都卖——因为IBM有个事务是帮助企业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,为了卖服务器,得帮业主盖房子,是不是顺带把卫生间也建了。IBM的定位,不是卖硬件的,而是卖综合信息服务的——当然这个Old Money在互联网数字化的新时代里,也似乎碌碌无为,这便是代际立异的问题了。
对于有战略眼光的动力企业来说,构建新式电力体系的终极方针便是构建新式的电力动力生态,这才是动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终局。
你不做,天然有人做,特斯拉以为自己是一家动力企业——当它有几百万台电动车,几十万个工商业和户用储能,几百万的光伏,几百万的充电桩,它便是一家新业态的,生态化的(连接了几百万用户),数字化的(彻头彻尾的软件界说动力)电力公司。
听说国内不少车企都在学特斯拉,连小米都开端造车了,新式的电力数字化生态,说做成的还真不一定是动力企业,商业历史上这种跨界立异的案例,数不胜数,时代在变,传统动力企业如果没有点自我革命的心态,未必能成,眼花缭乱的口号不重要——在互联网时代落寞的IBM,在1998年提出了“电子商务”的潮流口号的。
一切都值得期待。